阴阳和五行是相互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概念。这两种观 念从问世到书于竹帛,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从传世的文献来看,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 "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 的《甘誓》、《洪范》篇,它们与"气"一起,构成了解释世间万物的 一个原始理论系统。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各种科学知识的初步积累,一部分人从体力 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形成了"卜"、"占"、 "巫"、"史"等宗教、文化、科学专业队伍,大大促进了人们宗教 思想和自然观的变化。

先是"万物有灵"的观念逐渐为宇宙间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即 "帝"或"上帝"所取代,奴隶主们事无巨细,生产、战争、天气、吉 凶祸福、生老病死……一切都要祈求上帝。他们认为"蓍神龟灵", 龟卜蓍占是沟通人和神之间联系的有力工具,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宗 教神学思想体系,即天命观。

天命观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害处大 大多于好处,占星术之于科学的天文学,巫术之于科学的医药学, 就是两个极好的例子。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时发现基于实 践经验的种种知识竟与"天命观"相抵触,"神"的观念不得不动摇。 万物无知,则自有定则。人若能得其定则,即可从而驾驭之。于是,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开始萌芽,它的最初形态就是五行观念。

五行观念由来已久,它究竟起源于何时? 它最初的含义是什 么?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五祀说、五星 说、五方说、五数说、五工说及四时说等,不拟在此详列。这个观 念系统以"五"为纲,很可能与一只手有五个手指有关!
五行观念 将五种基本物质定为金、木、水、火、土,它的形成应在中国进入 铜器时代之后。《尚书·甘誓》说: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夏代出现"五行"的初步观念是完全可能的。人们为了把"五行"与 春、夏、秋、冬四时的概念联系起来,遂在"四时"之中,加上一 个中央后土,凑成整齐的"五"数。
自"五行"所代表的五种不同类别的基本物质出发,加以引申, 五行也就代表了大自然中五种不同的基本作用、功能、属性和效 果。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庞杂的几乎无所不包的观念系统,与阴阳 学说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解释宇宙事物本原,大自然运行秩序的 思维模式。阴阳五行说与《易经》体系的结合,则试图囊括人类社 会和自然界的所有知识和活动。
关于"五行"的具体论述出现在《尚书·洪范》中,文中说: "五 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 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 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则史料的可靠性尚有争议,有 的学者认为水、火、木、金、土之说是战国或汉代人窜入的。不管 水、火、木、金、土之说形成的早晚,五行说中的"金"是从铜、 金、银、锡、铅(甚至可能包括铁)等金属的共性中抽象出来的一 种基本物质元素,它是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中所没有的。
如古希腊 人认为水、空气、火和土是构成世界的四大要素,印度哲学家羯那 陀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要素。古希腊和古印度的四种基 本物质元素几乎完全相同。
古希腊把无形的空气,古印度把空气的 流动——风作为一种基本物质元素,中国的五行说却显然愿意选择 有形的实体——金来充数。
除了"金"之外,"木"也是中国所特有 的。木材和木炭的大量利用,金属冶炼业的产生和发达,正是五行 说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家并没有忘 掉"风"和"气"。他们把"风"作为八卦之一,更从"气"的概念不断 发展,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元气学说。
春秋战国间,对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探求,逐渐发展 为一整套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即: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 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 水,借此解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至战国时期,齐国的邹衍更提 出了系统的五德终始说,主张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一切天时 人事,政治盛衰,都可用五行来解释,背离了五行说向科学化方向 发展的轨道。
阴阳的观念来自于对天象、气候、生物之运动的观察和思考。 古人发现,昼夜之此消彼长,寒暑之往来变化,牝牡之相求繁 衍……许许多多相关的事物中,都能导出一组对立的概念,而"阴 阳"正是这一组组对立统一体的最传神抽象的概括。
"气"的概念和 应用又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从自然界中具体的空气和风,到原始 气功实践中令人捉摸不透的气感,到宇宙万物间许多有形无形的相 互作用,冥冥之中似乎无不有"气"的存在。人们用阴气和阳气的 矛盾运动可以解释众多自然现象。
西周时,人们已用阴阳的观念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古人认为春 夏秋冬的更替,就是一种阴阳消长的过程。天气属阳气,性质是上 升的; 地气属阴气,性质是沉滞的。阴阳两气上下对流而生成万 物,是天地的正常秩序。反之,阴阳气不和,自然界就会发生地 震、洪水等种种灾异。
说到底,正如《易·系辞上》所说的: "一阴 一阳谓之道。"对于阴阳两气的发展变化,最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无 穷的描述乃是"太极图"。(图2-9)《易·系辞上》说: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之图应该早已有之, 但它的图案形象却晚至唐宋时代的文物和文献中方始露面。
图2-9 唐(或宋)透光镜中央的太极图和八卦(采自《金石索》)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描述道: "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 焉。"在此,阴阳五行说用太极图统一起来,不能不说是"易"学的 重大创造和发展。唐宋时的透光镜上已有太极图的形象。此后,太 极图风行于世,成为道家的特有标识。近代,太极图又走向世界,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