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塔尔寺参观,闻名遐尔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是不能不看的。由于它们是塔尔寺艺僧世代相传的艺术佳作,又是当地手工工艺的精华,艺高技绝,风格独特,故被称之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酥油花--

酥油花是用酥油作原料,配上各色颜料,塑雕成各种佛像、人物、花鸟走兽和亭台楼阁的藏族民间手工艺,是我国青藏高原上一种独特的油塑艺术。
酥油是从牛奶、羊奶反复搅拌中提纯的一种洁白油脂,它柔软细腻,色泽柔和,可塑性极强,用它雕塑的作品,具有形态逼真,别致精巧的特点,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关于酥油花的来历,由许多美好的传说。相传公元641年,唐朝同吐蕃联姻,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初供奉在小昭寺,后供奉在大昭寺,藏族人民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供奉六种供物(花、涂香、水、熏香、饭食和明灯),时值冬日,鲜花无从采得,只好用酥油塑成一束花,献于佛前,从此相沿成习。

现在酥油花已由单一的花卉、盆景发展组成大型的酥油花架,在每年元宵灯节展出,作为供奉佛祖和菩萨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1993年,江总书记视察塔尔寺时,欣然为“酥油花展览馆”题写馆名。
--壁画--
塔尔寺的壁画是我国绘画宝库之一,壁画遍绘于寺内的主要殿堂,尤其在瞻廊、回廊、前廊等处为多,全寺保存完好的大小壁画千余幅,对殿宇建筑起着很好的美化作用。壁画以它多姿的形象,生动的色调,丰富的色彩、内容,别具一格的画面而闻名于世。
壁画大多是布画面,将画先在白布面上绘好,然后根据所放置的墙面大小镶以木框,装钉于墙面之上。也有直接绘于墙面上的,还有在墙面嵌上木板,进行干燥刨光处理,用胶和石膏合成的白浆打底,再绘各式壁画。这些单幅画组合起来,布与廊壁之上,构成完整的大型画面,为殿堂增色不少。
据寺内的艺僧介绍:壁画颜料采用石制矿物染料,色泽绚丽,经久不变。是塔尔寺壁画特有的一大长处。
塔尔寺壁画属藏传佛教画系,其画风与汉画不同,具有浓郁的印藏风味。其内容和人物大都取材于佛经故事和密宗经典。画面配有众多的自然景色,使人物活跃于花草树木、蓝天大地,高山河流,亭台楼阁之中,画面构思巧妙,布置井然,色调和谐,精巧细腻,层次分明,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堆绣--
堆绣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块(绸缎)粘贴、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围点缀的花卉图案。它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堆绣题材是以表现佛的各种活动为主,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依据佛经故事情节制作,配以各色衬景,造型生动、立体感强,做工由许多绝妙之处,故塔尔寺把堆绣佛像视为珍贵文物,加以保存。堆绣多悬挂在经堂内,给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以美的艺术享受。
据艺僧介绍:堆绣艺术以绣佛像为主。它是用精湛的手工技艺,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各种形状,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在精心地绣在布幔上,按照人物不同形象、姿态、动作,堆绣成高低起伏,富有强烈的立体感、真实感的画面。该寺大经堂内悬挂的堆绣“十八罗汉”珍品,就是塔尔寺艺僧们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
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两次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也是艺僧们在巨幅锦幔上堆绣的大型佛像。大佛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展到山腰,气势壮观,供数万游客信徒瞻仰膜拜。
堆绣是塔尔寺独特的传统艺术,是艺僧们美妙的艺术佳作,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各族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赏。
边参观,导游边向我们介绍,塔尔寺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海拔2695米,夏季平均气温14.4度,相对湿度65%,夏季气温十分凉爽,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脚步的加快,塔尔寺也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保存着大量的民族文化艺术珍品,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集中体现了藏汉文化的交融及藏汉民族的团结合作,是藏汉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的 “艺术三绝”。已有三百年历史的酥油花更是“艳冠三绝”,它是由寺院艺僧用酥油彩塑而成,包括佛像人物、树木花草、鱼虫禽兽、亭台楼阁等各种造型。由于酥油
易融化,制作起来只能在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冬,工作环境尤为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