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素琴 王晨 薛志华 通讯员 李新泉
“丘原青未了,又到绿波前。湖阔三江水,鱼肥百草泉。白鸥翔紫塞,碧浪映霞天。回望满洲里,北疆最北边。”著名作家老舍如此形容呼伦湖(也称达赉湖)。
7月7日,细雨霏霏,“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团队到达呼伦湖畔。往日大气、壮阔的湖水在细雨中显现出一丝温婉。

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之间的呼伦湖,方圆八百里,碧波万顷,像一颗晶莹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它同东南方250公里处的贝尔湖一起被称为姊妹湖,并成为呼伦贝尔草原的象征。它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的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截至今年5月30日,呼伦湖水位较最低年份水位上升1.77米,水域面积较去年同期增加204.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恢复到2002年时的面积,达到2043平方公里,水位创近10年来新高。

“几年前,我们甚至可以直接走到大伞亭。因为当时湖水面积减少,沙地裸露。”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科长程子田指着湖心处一块刚刚冒出头的小岛感慨道,“如今,大美呼伦湖又回来了。”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正研级高工乌兰巴特尔解释说:“近两年来,持续充足的降水和河流来水量的不断补充,使得对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呼伦湖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呼伦湖水体面积仍在扩大,水位仍在上升。
”特别是,去年冬季呼伦湖流域降雪量大,春季发生了融雪性洪水,海拉尔河水位持续上涨。今年以来,乌尔逊河、克鲁伦河流域降水量大、来水量充足,使呼伦湖水位不断上涨,水域面积快速扩大。
“据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呼伦湖周边地区降水量与历年相比,2013年偏多36%至87%,2014年1月1日至7月6日偏多56毫米。” 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副局长刘喜元补充道。
据了解,自2002年以来,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呼伦湖地区进入持续干旱期。由于降水量减少,主要河流流量减少,水面蒸发量加剧,呼伦湖水位连年下降,湖体萎缩,2011年湖水面积萎缩到1739平方公里。
那么,呼伦湖到底有着怎样的生态意义呢?乌兰巴特尔说:“要想保护好呼伦贝尔大草原,首先就要保护好呼伦湖。呼伦湖的生态调节作用非常明显,它对维持周边沙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很大的作用。呼伦贝尔沙地正处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腹地,如果呼伦湖面积减小,沙地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流动沙丘扩大,就会直接威胁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甚至整个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这将是巨大的生态灾难。”
据乌兰巴特尔介绍,随着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对呼伦湖保护的日益重视,他们的研究表明,目前,流动沙丘逐渐萎缩,形成了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不过,要想保证呼伦湖水草丰美,坚持建设和保护并举的原则,减少人类活动对呼伦湖的影响十分重要。”
程子田告诉记者:“目前政府采取的禁牧、生态移民,以及政策性补奖等措施,对保护呼伦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据刘喜元介绍,为保护呼伦湖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气象部门通过人工增雨(雪)等方式增加降水量,以扩大呼伦湖水域面积。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让我们携手护佑大美呼伦湖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