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亮剑精神。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这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是殉道者,一种是卫道者。为了真理和正义毅然决然的献出自己,甘于将自己的生命为人类的正义事业为奉献,我们称这种人为殉道者。

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开始说,屈辱地活着甚于悲壮地死去。革命是要革滴,正义也是要追求滴,但是当硬骨头,不服软是不行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做事奋斗不能仅靠一腔血勇,更多需要等待,谋划和考量。但这有一个更大的弊端,比较。
很多事本来没什么的,一比就出问题了。同样是为正义事业奋斗,你殉道者也好,卫道者也好,都是一类人。殉道者不知进退,用鲜血成全自己,自然是不能比较了。
那卫道者就不一定了,活着嘛,比什么都重要,革命事业总要后继有人,总不能全部一窝蜂的英勇就义。但是活着的人,可能走着走着就会觉得,哎这样也挺好的,干嘛非要拼个你死我活的。
于是活着的人多了,就像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一样,我们觉得不一定要当殉道者,好好活着,等时机成熟了,再把道义给扶回来不就是了。可是,这样会出大问题的。
卫道者和殉道者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殉道者用鲜血生命明志,卫道者用尊严意志铺路。殉道者死得光荣,卫道者活得屈辱,卫道者哪怕人模人样都会是觉得内心煎熬。
有些胆小鬼呀,不敢面对内心的胆怯和懦弱,于是也给自己一顶卫道者的帽子。
我们这个时期,太缺少血性了。环境的安逸不应该带走人的血性。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以女性为主导,于是乎电视节目等等也都变成了满屏幕的粉色泡泡,大家都喜欢小奶狗,审美偏女性化。
并不是说女性审美如何,而是强调说,男女两性之间的审美差异使得我们的社会丰富多彩,男性刚强,女性柔美,两者相互补充。
我们称赞巾帼英雄,家庭煮夫,那是因为传统性别分工的倒置与社会进步相作用而产生的化学反应,本质上还是因为这种现象并不多见,我们骨子里还是保留着传统的两性分工,如果满大街都是这种情况,大家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
很多人连《教父》都没有看懂,就纷纷附和大众说是男人的圣经。家庭,责任云云。哪里有什么男人的圣经,今天你说男人的圣经说不定还会触犯到某些女权主义者神经。
《亮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人称前半部是传奇,后半部是悲剧。哪有什么悲剧,整部书都是传奇,李云龙就是一个传奇。他的经历,他的悲剧,铸就了他的传奇。前半部戎马一生几无败绩不算了得,十年特殊时期黑白分明铿锵依旧才是真汉子。原来,一个人的骨头可以那么硬。
李云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殉道者。他是那个时代的陪葬者,是万千英雄人物的缩影。他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面对不公和黑白颠倒时的态度,不低头,尊严至死。
在崇尚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中,他是一个例外。他不需要任何的赞美,按他的性格,多半会假装绷着脸的向你骂娘,而后又会乐呵呵的找你喝酒。
我们的时代太缺少李云龙了,大家都懂得和和气气,眼睛里面揉得了沙子,市场经济带来的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让大伙都酥掉了骨头,说不出硬话来。有时候我们会嘲笑人说只说不做,可是有些时候你连话都不敢说,怎么让人指望你会做出来呢。
按理来说,动乱时期的人才不敢乱说话,但是我们发现好像和平时期的人也不怎么敢说话了。是社会环境变好了吗,或许是的,但是我们明明还看见有许多倒后退步的事,也没有人说,这就比较奇怪了。